GDP

國內生產總值重要意義

  (一)國內生產總值SNA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 心指標
  (二)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經濟單位經濟領土是指由一國政府控制或擁有的地理領土,也就是在本國的地理範圍基礎上,還應包括該國駐外使領館、科研站和援助機構等,並相應地扣除外國駐本國的上述機構(國際機構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常住單位,但其僱員則屬於所在國家的常住居民)。經濟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單位或個人在一國經濟領土內擁有一定活動場所,從事一定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並持續經營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單位或個人,一個機構或個人只能有一個經濟利益中心。一般就機構(單位)而言,不論其資產管理歸屬哪個國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標准,該機構在所在國就具有了經濟利益中心。就個人而言,不論其國籍屬於哪個國家,只要符合上述標准,該居民在所在國就具有經濟利益中心。因爲常住單位的概念嚴格地規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主體範圍,所以其對於確定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口徑,明確國內與國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種交易量的範圍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究竟處於增長抑或衰退階段,從這個數字的變化便可以觀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兩種,以總額和百分比率爲計算單位。當GDP的增長數字處於正數時,即顯示該地區經濟處於擴張階段;反之,如果處於負數,即表示該地區的經濟進入衰退時期了。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務的總量乘以“貨幣價格”或“市價”而得到的數字,即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等於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因此,即使總產量沒有增加,僅價格水平上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仍然是會上升的。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只是一種假象,有實質性影響的還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率,所以使用國內生產總值這個指標時,還必須通過GDP縮減指數,對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做出調整,從而精確地反映產出的實際變動。因此,一個季度GDP縮減指數的增加,便足以表明當季的通貨膨脹狀況。如果GDP縮減指數大幅度地增加,便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是貨幣供給緊縮、利率上升、進而外匯匯率上升的先兆。

經濟學概念

  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I(國民總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來 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爲它被認爲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有 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 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
  對於這一概念的理解,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爲中間產品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爲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中間產品是指爲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一種產品市場價值就使用這種最終產品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財富,它只是用標准的貨幣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GDP雖然有許多的缺陷,但的確能夠表示社會財富的增加,目前還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概念。對於GDP概念的缺陷,我們也並非完全一籌莫展,可以在現行GDP概念的基礎上作一些修正,使GDP的概念更臻完美。我們姑且把這個概念叫做GDP的有效累積,它增加了兩個要素,一個是有效,一個是累積,它的計算方法是當年的GDP總額,減去無效的GDP和消失的GDP,它比純粹的GDP概念更能反映一個地方的富足程度與發展速度。
  什么叫無效的GDP?什么叫消失的GDP?現在各地都在搞工業園,省地縣甚至鄉鎮一級也有,招商引資來的企業都在園區內跑馬圈地,許多廠房建成以後並未投產就闲置起來,有的企業圈了一塊地之後便雜草叢生,這些廠房與圍牆的投資雖然也使當地產生了GDP,但周邊的老百姓都非常痛心,認爲這是極大的浪費。究其本質,這種方式產生的GDP是一種徒有其表的無效GDP。
  某地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大量房屋被衝毀,大片莊稼被淹沒,老百姓哭天喊地痛心疾首。次年,他們硬着頭皮或支儲蓄或舉債務搞災後重建,建築運輸等業一片繁榮,這一年的GDP是往年的130%,但老百姓反倒感覺自己的生活質量比原來差了一大截。原因很簡單,洪水把多年來的勞動成果毀於一旦,而勞動成果就是往年GDP的累積,這些GDP因爲洪水瞬間消失。   如果一邊是GDP增加,一邊是GDP的消失;或者是GDP在不斷地增加,但增加的卻是一些無效的GDP,那么再高的GDP發展速度也並不能證明社會的財富在增加經濟在發展,因爲,只有保留下來並爲人們所需要的GDP才是真正的財富。一個地方不斷出現消失的GDP或者是無效的GDP,只能證明我們過去做了太多的無用功或者我們現在的決策有問題。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生活當中這樣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層出不窮。中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大興土木,大馬路大廣場大公園層出不窮,有的學校斥資數千萬修造一個大門,有的城市在幾無人煙的郊區大道上通宵亮燈,這些遠遠超出實際需要的面子工程,難道不是無效的GDP?很多地方的城建規劃是朝令夕改,房子是拆了建,建了拆,再拆再建,屢建屢拆,每一次的拆遷過程不都是過去GDP的消失?   如果起用了GDP有效累積這個概念,我們對一地的經濟發展狀況財富擁有程度就能夠做出更加准確的判斷,一地 GDP的總有效累積數值越大,表明這個地方越富有;當年的GDP有效累積越多,說明當年此地的經濟發展速度越快!因此,啓用這個概念就顯得非常的必要與迫切,但愿政府與學界能夠採納。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一個幾乎人人皆知的經濟學概念裏,其實蕴藏着一系列非常深刻的經濟學道理,非經深入研究透徹了解,並不容易明白其中的奧妙,這正是我們喜歡經濟學的理由,同時也正是經濟學被大多數人所濫用所誤解的原因。
排名 國家 2010年GDP總量 2010GDP增長率
1 United States 美國 146602(億美元) 3.8%
2 China (PRC) 中國 58786(387259.552億人民幣) 10.3%
3 Japan 日本 54742(4592251.638億日元) 3.9%
4 Germany 德國 32986(23649.3億歐元) -5.0%
5 France 法國 26429.5(18948.59億歐元) -2.7%
6 United Kingdom 英國 21512.9(13736.61億英鎊) -4.8%
7 Italy 意大利 16960.768(12160億歐元) -5.0%
8 Brazil 巴西 15568 .7(31030億雷亞爾) 0.7%
9 Spain 西班牙 14661.27(10511.51億歐元) -3.0%
10 Canada 加拿大 13699 .36(15624.12億加元) -2.5%
11 Russia 俄羅斯 12043.58(382587.1億盧布) -7.9%
12 India 印度 11672.47(564373.27億盧比) 7.2%
13 Australia 澳大利亞 9163.78(11664.58億澳元) -1.4%
14 Mexico 墨西哥 8557 .5(115503.47億比索) -3.7%
15 South Korea 韓國 8200 (1050萬億韓元) 0.2%

核算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买的各項最終產品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市場價值。這種方法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產量,P1、P2……P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價格,則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勞務的最後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买和淨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1.居民消費(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买冰箱、彩電、洗衣機、小汽車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服裝食品等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以及用於醫療保健、旅遊、理發等勞務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屬於消費
  2.企業投資(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住宅及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2.資產投資指新造廠房、購买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爲什么住宅建築屬於投資而不屬於消費呢?因爲住宅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貨投資企業掌握的存貨(或稱成爲庫存)的增加或減少。如果年初全國企業存貨爲2000億美元而年末爲2200億美元,則存貨投資爲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因爲年末存貨價值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年初存貨企業存貨之所以被視爲投資,是因爲它能產生收入。從國民經濟統計的角度看,生產出來但沒有賣出去的產品只能作爲企業存貨投資處理,這樣是從生產角度統計的GDP和從支出角度統計的GDP相一致。
  計入GDP中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即重置投資與淨投資之和,重置投資也就是折舊
  投資消費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具體的分類則取決於實際統計中的規定。
  3.政府購买(用字母G來表示),是指各級政府購买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購买軍火、軍隊和警察的服務、政府機關辦公用品與辦公設施、舉辦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給政府僱員的工資也屬於政府購买。政府購买是一種實質性的支出,表現出商品、勞務與貨幣的雙向運動,直接形成社會需求,成爲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政府購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都不計入GDP。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產出來的商品與勞務的作爲報償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失業救濟、貧困補助、老年保障、衛生保健、對農業的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通過其職能收入在不同的社會成員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將一部分人的收入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實質是一種財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轉移支付發生時,即政府付出這些支出時,並不相應得到什么商品與勞務,政府轉移支付是一種貨幣支出,整個社會的總收入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中。
  4.淨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是指進出口的差額。進口應從本國總購买中減去,因爲進口表示收入流到國外,同時,也不是用於購买本國產品支出出口則應加進本國總購买量之中,因爲出口表示收入從外國流入,是用於購买本國產品支出,因此,淨出口應計入總支出。淨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把上述四個項目加起來,就是用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在我國的統計實踐中,支出法計算的是國內生產總值劃分爲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和服務的淨出口總額,它反映了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
  最終消費分爲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居民消費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买貨物和服務消費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消費支出,即所謂的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和服務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務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服務
  通過支出法計算的GDP,我們可以計算出消費率和投資率。所謂消費率就是最終消費佔GDP的比率,所謂投資率就是資本形成總額佔GDP的比率。按照有關統計資料,最近幾年以來,我國的消費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2005年我國的消費率爲52.1%,投資率爲43.4%。同世界水平相比我國的消費率明顯偏低。因此,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宏觀經濟調控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調整投資消費比例關系,擴大消費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點。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來計算的GDP,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得到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這種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沒有政府的簡單經濟中,企業增加值即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就等於要素收入加上折舊,但當政府介入後,政府往往徵收間接稅,這時的GDP還應包括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間接稅是對產品銷售徵收的稅,它包括貨物稅周轉稅。這種稅收名義上是對企業徵收,但企業可以把它打入生產成本之中,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故也應視爲成本。同樣,還有企業轉移支付(即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慈善捐款和消費者呆帳),它也不是生產要素創造的收入,但要通過產品價格轉移給消費者,故也應看作成本
  資本折舊也應計入GDP。因爲它雖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總投資中。
  還有,非公司企業收入也應計入GDP中。非公司企業收入,是指醫生、律師、小店鋪主、農民等的收入。他們使用自己的資金,自我僱用,其工資利息、租金很難象公司的帳目那樣,分成其自己經營應得的工資、自有資金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資利息利潤、租金常混在一起作爲非公司企業收入
  這樣,按收入法計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也可看成是GDP=生產要素收入+非生產要素收入
  從理論上講,用收入法計算出的GDP與用支出法計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三、用生產法核算GDP
  用生產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又叫部門法。這種計算方法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來源。
  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只計算所增加的價值。商業和服務等部門也按增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就按工資收入來計算其服務價值
  按生產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分爲下列部門:農林漁業;礦業建築業;制造業運輸業;郵電和公用事業;電、煤氣、自來水業;批發零售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服務業;政府服務和政府企業。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總,再與國外要素淨收入相加,考慮統計誤差項,就可以得到用生產法計算的GDP了。
  從理論上說,按支出法、收入法與生產法計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常有誤差,因而要加上一個統計誤差項來進行調整,使其達到一致。實際統計中,一般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支出法爲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計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爲標准。
  在我國的統計實踐中,收入法計算GDP分爲四項: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
  第一項爲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津貼,既包括貨幣形式的,也包括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藥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等。
  第二項爲生產淨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余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生產、銷售和從事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費。生產補貼生產稅相反,是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單方面的收入轉移,因此視爲負生產稅,包括政策虧損補貼、糧食系統價格補貼、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等。
  第三項爲固定資產折舊,是指一定時期內爲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

  第四項爲營業盈余,是指常駐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報酬生產稅淨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它相當於企業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四、兩種國民收入核算體系
  以上所介紹的是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簡稱SNA)。該體系以西方經濟理論爲依據,認爲創造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務活動都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活動,將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爲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是目前大多數國家所採取的一種核算國民經濟的方法,是一種比較合理和科學的核算體系。首先,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市場化、信息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信息、知識、技術、勞務部門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產業創造的價值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所佔的比重愈來愈大,而物質生產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對下降。因此,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應把非物質生產勞務計算在內,把一切有償勞務的市場價值計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據SNA核算國民收入時可以避免重復計算,區分名義GDP實際GDP等也都有合理性。當然,這種體系以GDP來衡量國民經濟產出水平、衡量經濟發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場交易活動(如家務活動、自給自足生產)得不到反映,無法說明人們闲暇的享受與安全,無法反映一國環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復計算,等等。在20世紀90年代冷战結束以前,還有一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中央計劃經濟各國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簡稱MPS),爲前蘇聯、東歐及我國所採用。該體系以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爲依據,將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作爲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總成果的基本指標。這種核算體系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相適應,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着全球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勞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不利於反映綜合國力和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它不能系統反映社會資金運動情況,不利於國家宏觀管理和調控;不能反映國民經濟循環全貌及各環節間銜接情況,不利國家掌握整個經濟運行的綜合平衡。因此,東歐、俄羅斯經濟轉軌國家和我國也逐漸採用了西方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我國從1985年起,正式採用GDP指標作爲考核國民經濟發展和制定經濟發展战略目標的主要指標。目前我國已計算並公布GDP數字,但還沒有計算和公布國內生產淨值國民收入、個人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指標的數字。
  

GDP的確定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准確些。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准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數據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爲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我國在GDP的計算體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附注:
  1、一定時期強調的是該年度內“新”增加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車,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2、中間產品可以認爲是一種原材料產品,是用於生產最終產品用的,也就是說本年度內它生產出來後還要在該年度繼續加工生產;如果它被擺到貨價上直接銷售,被消費者購买並直接用了,那另當別論,是特殊情況,計入總值,否則不能計入。
  3、這是一個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並非今年公布的數字就是從建國到現在的總額,這是錯誤的,它僅指該時期內新生產出來的東西。
  4、市場價值意味的是用貨幣作爲單位去統計形成的貨幣總額,因爲商品種類太多,噸,個,件,台等等單位沒法加總,所以用該年度的貨幣單位來統計並加總。所謂該年度的貨幣單位是指這些商品這一年的價格
  

指標分析

  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降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爲4.1%,而歐元區11國中除愛爾蘭(9.0%)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僅爲2.2%、1.5%和1.2%,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這促使歐元自1999年1月1日啓動以來,對美元匯率一路下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貶值了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着收入增加,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從而導致經常項目逆差,這樣,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下跌。
  二是如果該國經濟是以出口爲導向,經濟增長是爲了生產更多的出口產品,則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減緩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的壓力。
  三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着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國產品的競爭地位而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經濟增長率高使得該國貨幣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而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的趨勢
  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商務部負責分析統計,慣例是每季估計及統計一次。每次在發表初步預估數據(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後,還會有兩次的修訂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發表時間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來跟去年同期作比較,如有增加,就代表經濟較快,有利於其貨幣升值;如減少,則表示經濟放緩,其貨幣便有貶值的壓力。以美國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能有3%的增長,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經濟發展是健康的,高於此水平表示有通脹壓力;低於1.5%的增長,就顯示經濟放緩和有步入衰退的跡象。
  

數據增長原理

  既然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那么,我們在追求GDP時,就必須符合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愿,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如強制交易的GDP 、妨礙他人的GDP 、出口創造的GDP 、投資產生的GDP 、消費帶來的GDP 等等都會影響GDP 的總有效積累。

GDP匯率

  1970年,日本的GDP爲2068億美元,1980年爲10279億美元,到了1990年爲30222億美元,2000年爲47661億美元;2005年爲46638億美元。乍一看,不由得覺得奇怪,1970年至2000年30年間,日本GDP居然翻了23倍,平均每年增長11%;而從2001至2005年間,盡管日本搭上了中國經濟快車,每年經濟增長了2%,但是以美元計算,日本GDP的絕對值以美元計算居然減少了1000億美元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一切都是匯率惹的禍。1995年時,日元美元最高曾經達到過78:1。後來隨着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日元美元逐漸回跌到115-118:1,开始穩定下來。於是就出現了文章开頭的怪現象。
  世界銀行認爲人民幣美元平價匯率爲3.68:1
  因此未來人民幣還有一定的升值空間。

GDP與銀行利率

  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而減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西方國家GDP的公布通常分爲每月公布和每季公布,其中又以每季公布的GDP數據最爲重要。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商務部負責分析統計,慣例是每季估計及統計一次。每次在發表初步預估數據(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後,還會有兩次的修訂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發表時間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來跟去年同期作比較,如有增加,就代表經濟較快,有利其貨幣升值;如減少,則表示經濟放緩,其貨幣便有貶值的壓力。以美國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能有3%的增長,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經濟發展是健康的,高於此水平表示有通貨壓力;低於1.5%的增長,就顯示經濟放緩和有步入衰退的跡象。

2010網友新義

  搞地皮,中文拼音是“Gao Di Pi”,縮寫爲“GDP”,意指與土地有關的事情。
  在中國,房地產行業是與國民經濟高度關聯的產業,佔GDP的6.6%。如何堆砌GDP那個數字,不斷的創造神話,就是依靠“搞地皮”,而且現在購买商品房,寫了具體的面積,但是誰也說不出來,到底是那一塊地皮?中國的地皮,已經進入概念擁有時代,變賣地球上的地皮固然可笑,而中國的房地產不正式像那種營銷方式一樣的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推銷,而且還像模像樣的進行所謂的登記、公證。
  文化素質較高的地方官員,都能明白我國的“GDP”方針路线,簡明實用,指明了方向,行動起來,非常有針對性。

熱門資訊更多

TSFOREX用戶登錄
captcha
TSFOREX用戶注冊
TSFOREX密碼找回